大地、故乡、生活、自然是诗歌永恒的主题。把这些广袤的题材与诗意的美相结合,这就是一个诗人的情怀。欣赏蔚为大观的生活与自然相结合的美篇,是心灵的慰藉和享受。读了诗人王俊才的诗集《农谚里的麦子》尤为体会深切。俊才的这部诗集荣获赵树理文学奖,这是名至实归。更是他汗水、耕耘和创作的结晶。展示了现代诗歌的自然与生活、故土与亲情的高度融合,拓展了一个新的境地,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我和俊才认识多年,是挚友。俊才出生在灵石县王禹乡的一个偏僻小山庄。从小背着母亲缝制的书包上学。农忙时还得放羊、赶牛、推磨,帮着父母劳作。吃着槐花,就着苜蓿,哼着小曲长大,经历了山里人生活的艰辛和酸甜苦辣。这是他的根和源,也让他养成了山里人倔犟的性格。说他是大山的儿子,可谓名副其实。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,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在俊才的诗集里,他对故乡、大地、生活和自然无限崇拜。门前的小河、土窑洞、老槐、石磨;拎着旱烟袋的父亲和操劳的母亲,忆往情深。抒写家乡的春风、春雨、冬雪和夏天塬上饱满的麦粒,对他来讲情有独钟。这种来自大自然深处、大山里的生活经历,是俊才文学创作的博大源泉。读着俊才的诗集,让我自然而然引发了对乡愁和故乡的共鸣,思乡情怀油然而生。这可能是大家对俊才诗集爱不释手的原因。我们写诗为了什么?不就是要释放一种情怀,阐明一个理念,实现一个共赏的初衷吗?俊才的那首《我看见父亲坐在石头上咳嗽》:刚回村口就碰到父亲/坐在一块石头上咳嗽/……父亲咳嗽一声/扣在手里的缰绳/一颤一颤的/;缰绳牵着老牛的鼻孔/鼻孔喷出来的气息/ 一颤一颤的;父亲身旁有一捆歇脚的麦秸/高出父亲半头/老牛用嘴一扯/没有走散的麦粒/一颤一颤的;此时/日头就要落山了/我看见父亲眼里的日头/也是,一颤一颤的。这首诗五节,一百二十六个字;俊才用了四个“一颤一颤的”排比句式,把父亲劳作艰辛的一生、收获和分享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其实这不仅是对父亲的赞美,更是对故乡、乡愁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歌功颂德!百事孝为先,忠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俊才的诗作也彰显了他博大的忠孝情怀和厚重的精神境界。
(资料图)
我们再看俊才的诗集中的《桃柳坡的女人》《洗衣的女人》《摆地摊的女人》《拾荒的女人》《养鸡的母亲》等多篇涉及女人和母亲的诗作。其实赞美女人就是赞美世界,更是赞美母亲。因为她们孕育了世界,把爱和真情给了子子孙孙,哺育了子子孙孙,难道世界上还有比此更伟大的深情吗?有一位大诗人说:最无私的就是母亲,因为他们无私无怨,心里唯一缺位的是自己。诗中写道:在桃柳坡,花说开就开了/就像这里的女人……/都不会错过节令/她们将命扎在土里/ 一节一节,拔出自己的远;洗衣的女人,总是/把自己搁在石板上/一遍遍捶打/不让男人/背负着一点点污垢走路;我只知道,在这条人来人往的步行街上/一个女人的幸福,可以/比纸还薄;每次回家/母亲早把鸡蛋备好/一颗、两颗,像我转身的泪珠/毫无保留。看到这里不由自主地想起母亲,泪珠夺眶而出。
俊才的诗集里还有一组让激动的心灵体会到农耕文化的乡土亲情,它们是《丰收》《槐香》《梯田》《老井》《雪,是一个人的海》,而这些也让我想起了童年的记忆。诗里是这样描述的:“……玉米砌成黄金之城/……点燃大串大串的辣椒/只待,颗粒归仓后/一阕唢呐;……母亲把槐花做成了各种绝色美食/野蒜拌槐花,笨鸡蛋炒槐花/槐花谷垒,槐花包子/干瘪的日子一下变得喷香;……西山的梯田一伸手/就扯下一段彩霞;走近老井/便走近了乡村的魂魄……多少人把根交给老井;我知道,雪就要来了/可你还没有来,尘世的路空了又空……这些朴实的语言,是俊才文化功底的展示,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。故土的乡愁、诗情自然而然在心中荡起。黄金般的玉米,大红的辣椒,糠菜半年粮岁月的槐花美食,老井的根和魂,从梯田扯下的一段彩霞,把诗的诗性和诗意打造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。
手捧着俊才的诗集,让我感悟到他的诗歌把乡村、乡音、乡情自然而然地融入人们的心灵。耸立起一道不可逾越的精神壁垒,把信仰、亲情和根深深扎在社会层面,这就是人们喜欢作者诗集的原因。
赵树理、西戎、马烽、胡正一批人民作家,树起“山药蛋派”的大旗,扎根人民心中,受到人民的认可。大文学家周扬在评论赵树理的大作时这样写道:“他的作品中那么熟练丰富地运用了群众语言,显示了他的口语地方化卓越能力,不但在人物上,而且在一般叙述中都是口语化的。在他的作品中,我们可以看出一股和中国固有的小说传统的深刻联系。在表现方法上,特别是语言形式上吸取中国的旧小说的许多长处。但是他所创造的不是旧的形式,而是真正的新形式,民族形式。他的语言是群众的活语言,他在文学创作上,不是墨守成规。而是革新家,创新家。”这不仅是对赵树理的高度赞誉,而是对“山药蛋派”的充分肯定,这也让我眼前一亮。
俊才诗集里的《楔子》这样描述:桌子摇晃了/加一个楔子/凳子摇晃了/加一个楔子/……如今每个角落再加不进一枚楔子/生活,却总是摇摇晃晃。《在资寿寺》中写道:直奔药师殿,一头磕地/为我那病重的兄弟/二头磕地/再为我那病重的兄弟/三头磕地/还为我那病重的兄弟……/神,请赐我一剂良药。这不就是朴素的大众化语言、乡土文化的活语言和农耕文化的传承吗?
虽然他们所处的年代不同,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不同。但是创作的主题大相径庭,都是反映乡土农耕文化的主题。体现了对事物自然的一种纯洁的洞察力、穿透性。把人物、大地、雷、雨等等自然因素,构筑起诗文之美,极具有自然的属性和乡土的原汁原味,博得了文学家和广大读者钟爱。
俊才在处理各种元素和诗意的主题上找到了一个最佳的融合点,把语言大众化,深入浅出悟出了诗的精美。从理念和审美的角度,植根于民心,这些正是当代诗歌需要的新元素,俊才做到了。社会在不断进步,但是不管是哪种题材,哪方面风格,哪方面的内容,都要彰显人性的纯朴,体现出生活的热诚和美。这就是俊才的成功之处。他永远是一个践行者,真诚、朴实的性格,永远在不断地前行和攀登,希望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读者!
最后用俊才的《壶口瀑布》中的几句作为结束语。
“……一次次纵身跃下/再化作一朵朵浪花归于洪流/……没有一滴水退缩,没有一滴血液/不沸腾/他们坚定,从容/前赴后继。”
□王玉明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关键词:
版权与免责声明:
1 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”(非商业周刊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。
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4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。